上海市宝兴殡仪馆许培培,巾帼不让须眉殡葬一线展风采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为充分展现上海民政党员干部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理念,在积极参加人民城市建设和推进上海民政事业发展中的精神风貌及重要贡献,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深入开展,6月1日起,上海民政微信公众号推出“民政风采”系列报道,营造“学典型、当先进、作奉献”的浓厚氛围。

许培培

上海市宝兴殡仪馆业务科科员

自2005年进入宝兴化妆组工作以来,许培培始终满怀信心和使命感,坚持以提高团队素养、倡导岗位建功、岗位成才为己任,积极参与化妆防腐技术的提升和新服务项目的探索,先后担任宝兴殡仪馆化妆组副组长、“火凤凰”女子入殓师团队带头人。曾荣获上海市殡葬服务中心“十佳”最佳整容化妆师金奖、上海市五一巾帼奖、全国民政行业职业技能竞赛遗体整容师职业竞赛一等奖、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

上海市宝兴殡仪馆

业精于勤

提升自身业务能力

16年来,许培培一直把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作为挑战自我的人生目标,自我加压,刻苦钻研业务技术。在日常工作中,她深刻体会到服务过程中沟通的重要性。作为一名标准的北方人,她很快学会了“吴侬细语”,并经常向老师傅们请教上海本地及江浙一带的民风民俗,因为她深知,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道理,只有自己真正做到因地制宜、入乡随俗,才能把服务工作做好。

她很快取得了化妆整容两项中级职业资格认证,却并没有停止学习的脚步,一边利用业余时间报名专升本,顺利取得本科学历,一边坚持在外进修彩妆、特效妆技术和雕塑课程,打磨提升自己的化妆整形技术,并付诸于工作实践。她始终保持旺盛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断给自己加油充电,逐渐成长为班组的业务骨干。

致敬生命

为逝者保留最后体面

入殓既是生者的最后道别,也是逝者的洒脱上路。对于从事10多年入殓师职业的许培培来说,亲历了太多遗体告别现场,面对逝者冷冰冰的遗体和悲伤的亲属,这份职业像是灵魂摆渡,让逝者保留最后的体面,同时给予生者安慰。

每个逝者身上都有不一样的故事。有一天,殡仪车送来了一位女性逝者,非常年轻。许培培上前询问,女孩的病故原因是癌症晚期,她不久就要结婚,谁也没料到会发生这样的悲剧!女孩的未婚夫要求把葬礼当做婚礼办,他为自己的新娘披上一袭素洁的婚纱。许培培听完他们的故事,不禁流下了眼泪。灯光下,她细细地为女孩打上粉底,用遮瑕膏将死后皮肤出现的暗斑一一遮盖,再用透明蜜粉轻薄定妆,用眉笔画出柔和自然的眉形,并用眉粉刷轻扫一遍让妆效更自然……新娘妆常见的眼影、眼线、鼻影、唇妆,一个步骤都没有省略,前前后后足足用了一个多小时。告别仪式开始前,她还专门提着化妆箱,为女孩补妆。

同心同德

打造精英团队

“火凤凰”入殓师团队是许培培在化妆组工作期间最珍贵的记忆之一。团队初建阶段,她和伙伴们从最简单的待人接物、端茶送水等礼仪开始学习,到熟练掌握专业的沐浴手法和化妆技巧,再到为了更好地抚慰逝者家属,自学心理学的专业课程……通过不懈努力,许培培成为了“火凤凰”女子入殓师团队带头人,并最终培养出了一支享誉业界的专职女性入殓师团队。

由她率领的“火凤凰”,曾全程参与2014年“12.31”重大善后援助工作,连续奋战34天,为23位女性逝者提供专业全面的遗体化妆整容一条龙服务。其优质的服务水平和温馨真诚的服务态度不仅得到了家属的认可,也收获了社会的广泛赞誉。团队曾先后获得民政局三八红旗集体,上海市青年文明号,上海市巾帼文明岗等荣誉称号。

许培培表示,工作不是为了功名成就,而是为了实现自身的价值。时代会变,环境会变,唯一不变的是以充满热情、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本职工作,用精益求精的精神打造专业,只有付出过苦涩的泪水、辛勤的汗水和岁月的沉淀,才能登上人生的高地。

老人身后事谁管

今年1月11日上午,我去杨行殡仪馆参加一位老邻居的追悼会,因逝者刚从单位辞职,新单位还未去报到,新建的小区还没有成立居委会,不知道该由谁来致悼词。于是,家属请我以老邻居的身份担此重任。由于我和逝者从小一起长大,因此悼词写得情真意切,读来声情并茂,让追悼会始终处在缅怀逝者、亲情交融的氛围中,相比以往参加过的由单位或社区派人来一读程序化的悼辞词来说,气氛和效果完全不同。

出了殡仪馆,在前往饭店的路上,突然又接到一位邻居的告急电话,一位57岁的逝者下午4时在西宝兴路殡仪馆大殓,因病退多年一时找不到原单位,居委会又以“不是孤老、不是党员”为由拒绝参加追悼会,情急之下,请我救场致悼词。

到了饭店,朋友们议论纷纷,“只见过为明星演出救场的,没见过致悼辞救场的”,“只见过公关吃喝赶场的,没见过为死人赶场的”。

在朋友们的调侃中,我匆匆吃完豆腐羹饭,由于时间紧迫,由办丧事的“一条龙”老板开车,终于在下午3点把我从上海的最北端送到西宝兴路殡仪馆,见到在那儿焦急等待的逝者家属。我拿到逝者的简历后,匆忙书写悼词,就这样,追悼会在4时准时进行。

之后,每每想起这段经历,总是感慨万分,唏嘘不已。不知从什么时候起,逝者家属常常会为找不到一个致悼辞的人纠结烦恼。随着本市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有关部门是否对此能有一个更明确、更人性化且更具可操作性的制度安排,以便让死者安息,让生者释然。

怎一个乱字了得

家母是从上S三厂退休的,随着劳动制度的改革,在关停并转中被上S一厂兼并,以后该厂又关了门,万余名工人退的退,下岗的下岗,退休人员全部转入上级主管公司退管会。然后,上级公司与另一家公司合并,退休工人很多,又集中在一起,退管会之大,竟然管理着近20万退休人员。

家母逝世后,家里本来就乱成一锅粥,又要联系退管会,于是东寻西找,费了很大的劲,打了几十个电话,转了不少的单位,才找到有关部门。到了退管会,也不是顺顺当当,只见柜子里捧出厚厚的花名册,几个人分头寻找,翻阅了不少时间,才找到家母的名字。

原来,家母退休39年了,档案关系转了许多地方,等找到家母的资料,已经精疲力尽。幸运的是,能够找到资料,已经很不容易,据说,还有不少人根本找不到资料。这种乱哄哄,令许多老人的子女们抱怨连连。另外,令人不解的是,给我母亲致悼词与我邻居的父亲(上海S七厂)致的悼词,大同小异,且为同一个人。

现在,从工矿企业退休的人,大多数已经没有原单位了。职工是从厂里退休的,原有公司的地址都不知道在哪里,后来又合并到其他公司,老人的身后事,子女们更是无法一下子找到了。如何改变这种乱哄哄的局面?建议通过地区工会管起来,这样处理起来可能顺当些。

你们不能卸肩胛

白奶的老伴白爷,某高校总务处长,离休干部。白爷健在的时候,白奶会带上纠察袖章,坐在楼门口,那段日子,左邻右舍从未少过一样东西。

不知道是何原因,白奶与其子女没有一个随白爷落户上海,于是成了“三无”人员,无户口,无工作,无劳保。好在白爷收入尚可,养活老伴衣食无忧。但打工潮一来,那些孩子们拖家带口来到上海,名曰“打工”,实为“啃老”。白奶每日好生招待,白爷里外忙个不停,两个月后,白爷再也经不住折腾,住了医院。

诊断结果:癌症晚期,告知准备后事。子女见无人打点一日三餐,顿时作鸟兽散。

白奶无奈,电话通知小辈,众子女这个说有事,那个说没空,白奶气得直骂娘。白爷走的时候除了白奶就是左邻右舍。悼词是校党委书记致的,但致答词的肯定不是其子女。以后白奶渐渐痴呆了,终日以泪洗面,一言不发。

白爷先走,白奶的后事谁来料理?老家换了N届支部和村委传来话,压根就不知道有这么个人。白奶从“三无”人员漂移到“三不管”人员。高校不能管,当地不想管,子女不愿管。子女是老人身后事的第一责任人,此乃天经地义,但甩手不管的现象时有发生。

如此看来,除了政府职能部门和社会各级组织要大力关心外,舆论要遣责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法律也要细化相关条文。还要告诫那些“躲猫猫”的子女,躲是躲不掉的,你们必须站出来,要担起道德义务和法律责任,不能卸肩胛!

这个过场必须走

前不久,参加同事老秦父亲的大殓。殡仪馆工作人员主持,没有单位的悼词,直接由老秦致答词。老秦沉痛地说:父母好不容易将四五个子女带大,并一个个成家,到了晚年应该享受幸福生活时,不料父亲病魔缠身,不治离世……

在老秦致答词时,有人小声议论,怎么没有老人单位或退管会派人致悼词?大有相关组织不负责任的意思。事后,我问老秦,你父亲单位怎么不派人来?他说父亲退休的单位很早就倒闭了,退管会也找不到。父亲逝世后,家里事很多,一桩桩要处理,事情就这么办了。 

是啊,如今退休职工社会化管理,以后老人的身后事,如丧葬费、抚恤金、单位为职工办理的大病治疗保险费等如何办理,在开追悼会作最后告别仪式时,可能一下子找不到原来单位或相关接收单位,怎么办?

中国人历来讲究名不正言不顺,有单位领导参加,说明逝者生前在单位表现不错。单位派人主持并致悼词,不仅对家属对亲人,都是一种交待,更是对逝者的一种“盖棺论定”。有人认为,让单位致悼词是形式主义,致不致悼词没有多大意思。多少年来,人们在心目中对组织的观念,是根深蒂固的,是抹不掉的。单位致悼词,这是逝者的荣耀,也是一个家庭的骄傲。因此,单位致悼词,是不可省略的一环,这个过场必须走。

悼词答词“一肩挑”?

追悼会,是生者和逝者的最后告别场所,由于是最后一面,所以追悼会哭哭啼啼,甚至哭天抢地都是常态,因为中国人历来认为不哭不孝顺,不孝是被认为大逆不道。

为了让人觉得自己是孝子贤孙,追悼会越隆重越好,排场越大越好,规格越高越好,似乎这样才对得起死去的亡灵。   

现在的追悼会,形成了一种四段式的仪式,先是默哀三分钟(后来有好事者称难过三分钟),然后是单位致悼词,接下来家属致答词,最后是向遗体告别。

致悼词是仪式中的重头戏,由于社会的浮躁,致悼词成了程式化,悼词中除了姓名和性别不一样,其他都一样,对于如此不负责任的“悼词”(其实,根本算不上是悼词了),让人不可理解的是,丧家竟然无动于衷。

有识之士对此深恶痛绝,认为这不仅是对逝者的亵渎,更是对生者的不敬。他们质疑,今后让谁来读悼词?一个人离开单位直至去世,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单位早就对此人淡忘。何况,现在的人经常跳槽,哪像我们那时“从一而终”?单位和个人除了工作上的关系,其他并无“瓜葛”,再让单位致悼词还有什么意义?与其这样,还不如让家属悼词答词一肩挑。只有家属对逝者最了解,最有发言权。

米兰.昆德拉在《生活在别处》里写道:“这是一个流行离开的世界,但是我们都不擅长告别。”既然不擅长告别,那就在告别的形式上有点创意吧!

80后需知的丧葬文化

华夏民族是一个非常讲究、非常注重礼仪的民族。生、老、病、死是人生必需经历的,是无关乎一切荣誉、财富、权势的。每个人的一生都要面对生的喜悦和死的悲痛。生与死为人生两件大事,生为起点,死为终结。

丧葬文化

本来不想写这类沉重的话题,一则作为风水师,有些客户会问到此类问题,可见对丧葬礼仪知之甚少。二则作为中国人,对丧葬祭奠礼仪尤为重视,丧葬礼仪文化也是对逝者的告慰。三则是对于现在的70后、80后来说,了解一些这方面的丧葬礼仪,还是可以增长一些知识和礼仪文化的,更不要说现在的90后或00后对丧葬文化的缺失。本着这个目的整理了一些丧葬礼仪方面的文化知识。

一、临终搬铺

气如游丝,魂魄未离之时,需要将将死者由卧室搬到厅堂。厅堂(客厅)为家中最好的地方,死者只有死在家中最好的地方,魂魄才能得到安宁。民俗说法:死于睡床之上,冥魂将被吊在床上,不得解脱,只有死在临时铺设的,家中主位最好的厅堂之中,魂魄才能得到安宁,灵魂才能升天,往生善道,否则会忧扰生者。需要注意轻挪慢动。

同时应为临终之人擦洗身体,更换寿衣。在此绝对需要注意的是,寿衣禁止使用任何皮毛制品,恐来世转为兽。

如果临危之人在医院,临终搬铺一节可以省略不记,但擦身、更换寿衣依然,最后送入太平间。

接下来就是“小殓”,小殓是对死者上路升天的最初准备。

农村丧事规矩原来这么多

生老病死乃是家中常事,那么人死后都是需要进行适当的处理的,别以为所有人死后都火化了,在农村,他们人死后,可是有非常特殊的方法的,这些方法每个地方和每个地方都是不一样的,但是都是非常有意思的。对于农村里的人来说,他们认为人死后还是有孤魂的,所以是不会把人火化的,当然,这也是因为农村地方多,有足够的地方埋葬尸体。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农村丧事是怎么办的吧!

丧事

首先,人死后,要先放三个炮,这代表人已经离开了。如果在农村里你听到有三声炮响,很有可能就是有人去世了。这个在北方是存在的,被称为“入殓”。一般情况下,在农村里,人死后是要先擦身的,要让他们干干净净得离开人世间,然后要换上早就准备好的寿衣,这种衣服是一种特殊的衣服,小孩子可不要轻易玩耍哦!“入殓”后儿子女儿就要“披麻戴孝”,具体做法就是儿子的衣服上要绑上一条麻绳,女儿的头巾里要放上红布。

丧事

村里所有人都知道有人去世后,就要“看功夫”,其实就是看个下葬的日子。一般来说如果说是排七,就是从人去世的那天算第一天,就七天的时候下葬,第五天要开始进行具体的丧事。第三天的时候远房亲戚要去烧纸上香,去的时候一般需要给带一些冥币或者香。而且下午的时候不能去烧纸,这样是非常不吉利的,而且穿着颜色的衣服不能进办丧事家里的门,这是对别人的极大的不尊重,而且还要注意自己的情绪,不要和当时氛围形成对比。

丧事

我们就按照排七的这种情况来说,这样的话,在第五天的时候,就要“送路”,这天一般的亲戚都要来,晚上的时候就要拿着过世的人的照片和排位去街上走,还有请歌舞队的人,吹丧等等。一般情况的路线就是从家里到墓地的一半左右,这些都是他们沿袭了很多年的,从来都没有变过。其次这天晚上儿媳妇和女儿要在门口跳舞,必须穿着黑色的衣服和裙子,跳到“送路”的人们回来为止。

丧事

第二天就是举行“祭”的一天,这天中午所有的亲戚都要来,死者的外孙、孙子、外甥等都要举行“祭”的礼节,具体做法就是:吹丧的人在一遍吹,这些人要对着死者的排位磕头作揖,这些都是有具体的方法的,而且这些人的白事衣服和其他人的也是不一样的,他们的衣服就像古代秀才的衣服类似,这种礼仪一般看死者亲人的多少,一个人平均是十分钟左右。而且在这天的下午,就要把棺材钉住,就再也不能看见死者了,被称为“钉盖”。

抬棺材

农村丧事是非常繁琐的,一般最短也需要五天才能结束。在下葬的那天,也是有很多讲究,比如说门口要放一个盆,里面是馒头块,有一把刀和一张黄纸,在每个人回来的时候都要吃一块然后转一下刀。可以说农村丧事的讲究是非常有意思的了!

事死如事生-中华丧葬礼仪浅谈

中国汉族葬礼基本概况

解放前,老人病重期间,子女将“寿材”(棺材)、“寿衣”(装老衣服)准备齐全。在病人弥留之际,穿好寿衣,抬到外屋地中间搭好的木板床上,子女守在身边为其送终。咽气后,脸蒙烧纸,将小碟压在胸前,口内放上“压口钱”,双脚绑上麻绳或红线。死者头顶点“长明灯”,灵床前设供,上摆供菜馒头,床前置瓦盆,烧纸箔。死者子女穿白孝服、系孝带、戴孝帽,先到土地庙去“报庙”,接着到各亲友家去送信“报丧”。一般情况下,亡人停放3天。有钱人家搭经棚,挂“经图”,请僧道在灵前唪经。准备各种“纸活”(花卉、家具、人、马等)为丧者殉葬。出殡时,抬棺材人数不等,一般16~32人,仪仗用品,仪仗队大小,形式繁简因家庭经济状况和本人地位而异。出殡途中举行“路祭”,边走边撒“纸钱”(称买路钱)。

安葬后,烧掉亡人用过的枕头和衣物及各种“纸活”,请“阴阳先生”“画符”、撒五谷粮“靖宅”。葬后3日“圆坟”,之后每7天去坟前绕纸设祭1次,连续7次称“烧七”,其中“五七”比较隆重。再后“烧百日”、“烧周年”(共3次)。3年后每届清明节、七月十五、十月初一去坟前祭扫志哀。贫穷老人病故后,装老衣裳、棺材、丧葬仪式简单,遗体多埋在义地里。

新中国成立后,破除迷信,丧事从简,但仍袭烧纸、送葬、祭坟等旧俗。本县建火葬场后,城镇及农村部分地区废除土葬。葬礼仪式改变为为死者送挽联、花圈.向死者遗体告别或开追悼会,以示悼念。

汉族葬礼的丧葬习俗

主丧、傧相、孝子

主丧者称“丧主”,是操办丧葬事宜的主人。由于丧礼仪程繁琐,清规戒律甚多,稍有疏忽,就会造成礼仪不全和失礼,一是对死者不恭,二是对吊唁者不礼,所以在发生丧事时,必须请有威望、有经验、阅历深、会办事的长者帮忙料理。古代对指引宾客、赞礼的人员称“傧相”,由于丧主悲痛,孝子忙于跪接亲友,故丧事安排、礼仪施行,均由傧相主持。

孝子是死者的儿子、孙子、重孙,其中长子、长孙、长重孙为正孝子,他们的孝服与一般不同,特点是孝布较长,鞋上罩一层白布,在后跟半寸左右现出鞋的本色,腰间系草编的绳带,手持哭丧棒。服重孝者则披麻戴索,俗称“披麻戴孝”。 孝子手中拿“哭丧棒”,亦称“丧杖”、“哀杖”。哭丧棒用竹或木制成。其中父丧用竹杖,称“苴杖”,母丧用桐木杖,称“削杖”。原丧杖是用于孝子拄扶,因孝子过度哀伤,造成身虚体弱,行走困难,设杖以扶持。后来逐渐演变成俗,为丧礼中的一种规定。原丧杖长一米,主要用于扶拄,后演为三十公分,主要用于丧礼仪俗。

成服 即丧礼大殓后,死者亲属按同死者关系的亲疏,穿着应持的丧服,叫“成服”。古代为亡者服丧的丧服分五等,称“五服”。五服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服之内的亲属称“五属”,五服之外,就不再是亲属关系。“斩衰”是五服中最高的一级,服丧最重,最低的一级是“缌麻”,服丧最轻。由于等级不同,守孝期和丧服不同。“斩衰”守孝三年,“齐衰”守孝一年。随着社会的变革,到了清末以后,五服制不行,而行服孝。

服孝分三种

(l) “重孝”:子女为父母、妻为夫、承重孙(子亡,长孙按子成服)为祖父母,着素服、束麻绳、头戴孝箍,女顶白长巾,服穿麻边白鞋。停灵、三七、五七。

(2)叔父母、堂伯叔父母、姑父母顶白布短手巾,孙为祖父母、伯叔祖父母,戴孝帽,外甥、外甥女为舅父母,侄为伯叔父母戴孝帽或顶白布手巾,停灵期服孝,其后则除。

(3) “全破孝”:内外亲吊客,每人一条白布手巾,葬后即除去。有的祖父、祖母亡故,孙辈穿孝服,帽子前沿正中缝一用红绒扎成的圆球,布鞋加罩白布面,俗称“封鞋”,鞋跟处不封死,留一宽缝,加缝红布一条;鞋脸正中各缝一红线球。孙女无帽,则头扎一白布宽带,于前额正中部位缝红绒球一个,鞋同孙男,这三个绒球称“缨儿”。另外,外祖父、母死亡,外孙、外孙女服孝时也要带缨,红线球按男左女右,缀于孝帽和封鞋的偏侧,裕称“歪缨”。

到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市面上有麻制红线球出售,则红线球就改为麻制红线球。建国后又改孝服为佩带黑纱,红绒球则缀在黑纱上。 对请来的抬殇人员及其它帮忙人员,一律给孝帽。 报丧 人死后,由死者的儿孙、侄儿、侄孙们分头给与死者有往来的亲朋、故旧报信,称“报丧”。报丧分“口传”与“文告”,口传即报丧者分别奔赴亲友家,将死者的故因、亡故时间简略向亲友说明,然后告之分孝情况以及开吊、送葬日期。有的报丧特别讲究,孝子报丧须赤脚敞头、披麻。到亲友家须叩头报丧,路遇亲朋故旧,也须叩头。到一家,必须在这一家吃三个熟鸡蛋,才能离开。有时亲友不在家,报丧者必须在此家舀一口水喝,喝后才好离开。孝子在村中挨户“报丧”时,要户户下跪,路遇长老也要下跪敬告。

文告又称“讣告”,也称“讣闻”、“讣音”、“讣文”、“讣式”等,由古代“赴告”演变而来。古代诸候以崩薨祸福相告,曰“赴告”。“赴”同“讣”。 随着社会的发展,书面报丧又出现了新的形式―― 讣帖,内容与讣告同,但讣告可贴可送。而讣帖篇幅小,只宜投送个人。讣告、讣帖都须在死者出殡前送出,以便亲友及时做好吊丧的准备。讣文用白纸书写,白为凶事的代表色,显得肃穆、悲痛。 下报单与奔丧 死者的子孙奔走亲友家报丧时,因重孝在身,不能进亲友家门,要等候于门外,当亲友出来时,突然闪出,跪地磕一响头,泣告丧情,称“下报单”。

奔丧之俗历史悠久,客居在外的人或亲友,听到亡故噩耗,急忙赶回料理丧事或前往吊唁。 开孝、呈白 丧家报丧或发讣告于亲友,葬前一、二天,亲友便带上花圈、香烛、纸钱、挽联等来丧家吊唁。待亲友、邻里聚集稍多,主人便以白布丈余包裹于头上,表示吊丧开始。亲友前来吊孝,要先到灵床前行礼,礼毕,丧家跪呈致吊者孝巾一条,巾长四至五尺,白色,多以白粗布为之。致吊者接孝巾后,立即顶之于头,或系之于腰,否则被视为失礼。 题主 题材头 题材盖 亦称“写木主”、“写主牌”。古代丧礼规定,除幼丧和凶死者外,人死后,都要为其设神位,以飨祭祀。死者入殓前,在木主(即神主牌)未列宗庙前,丧家要择日请本族或当地有名之士,为木主题主,以便长期奉祭。一般在木主正面写衔名、谥号,背面写其经历、生卒时间、子女和配偶的姓名,以及安葬的地点方位。木主正面的“主”字,暂写为“王”字,待日后举行点主仪式时补上一点,也有在题主时一并完成的。加点时须请地方绅士或有威望的老者,用红笔在“王”上加点,变成“神主位”,点后将笔向后一甩数丈,拂袖而去。再由孝子用墨笔在点上复点一次,俗称“点主”。点后孝子在前跪,捧主牌,次子等在后跪,磕头,然后转身将主牌放置棺头。如果开吊设祭堂,则神主牌供奉灵堂内,等出殡时再将其供奉在主屋堂柜上,或列人宗庙内。 灵柩出殡前,丧家请题主的祭官,在棺头、棺盖上题字。题材头时,先让孝子跪下,向祭官呈上题材头的绢和白布,双手献上崭新的毛笔。然后,孝子执砚跪于前,祭官题材头神位。材头神位格式一般有老年人与年轻人之分,字数按“生、老、病、死、苦”推算,必须拈“生”字.似男性为例,老人的神位格式是:“时故先考某公讳某灵柩”,宫式门眉扇形框中,均题“安乐宫”三字。丙边楹联大都书写“孟坡头上金童送,奈河桥边玉女迎”、“金童持壶春常在,玉女举案日月长”等。有的植材盖上留有碗口大的圆圈,用以题字,称“题材盖”,题字仍请祭官书写,题法各地不一,一是用金、木、水、火、土、五行题盖,寓镇压之意;一是按性别书写,男性老人多书写:“佑启我后人”、“是之谓不朽”等,女性老人则写:“坤德后嗣昌”、“坤柔顺利贞”等。也有少数写七个字的,男性多题:“大德锡类昌后嗣”, 女性多题:“王母瑶池添宝座”等,写法以吉徉为主。 大开门 发葬的前一天,称作“大开门”。这天太凡亲友均赶来??或傧相的安排下,还不时到村口迎接吊客。死者的孙子、重孙,趴在灵堂两旁,向前来吊唁的亲朋回拜谢吊。中午丧家以便筵招待,一般大米饭、四菜一汤。有的人家吊客多,从中午就开始置酒席,一直可延续到晚席。黄昏时上庙送汤.晚上放焰口(做佛事),晚席结束后,吹鼓手哀乐阵阵,直至深夜,举行辞灵仪式。

扎社火 又称扎纸扎,此俗是由唐宋时期的随葬器物演变而成的,此俗在丧葬中十分盛行,旧时富豪者不但扎“对山以库”或“金山银库”, “鹿鹤羊马”及“车轿”等,更有甚者扎“冥宅”,门房、茶房、轿厅、大堂、卧室、及千种家俱、装饰、用品,无不精美齐备,还有婢仆数辈,其形与生人住宅无异。即是普通人家,死者男性,必扎马,死者女性,必扎轿,站栩的金童玉女也不可少,直到今日,扎“社火”之俗仍然流行。可惜这些纸扎艺术品到了上庙或出殡时,均付之一炬。迷信认为被焚烧的“社火”,到阴间就变成真物真人,供死者享用。实际上,这是一种浪费人力、财力、糟蹋纸扎艺术的陋俗。

上庙 人死后,丧家要谒祀神祠,有的人死次日,谒土地庙,死之三日,谒城隆庙,多烧楮镪,称作上庙。 旧时,每个村庄都有一所“土地庙”,庙中有土地爷、土地奶奶,以及蚕神、谷神、痘神、山神、河神、判官、小鬼等偶像。迷信认为人死是犯罪,先由判官从‘生死簿”上划去名字,然后由阎王派役鬼拘捕,首先寄押土地庙,为了不使鬼魂挨饿,死者子孙必须一日三餐往土地庙送“浆水饭”,也即“送汤”。同时为了死者顺利通过各道“关卡”,少受罪,还要给庙神敬献香烛,磕头拜祭,用各种食品、酒类、瓜果等祭品代奉各方大神,贿赂它们予以照顾。 做佛事 为了超度亡灵,祈求免除冤孽灾祸,人死后要做佛事,其中有放焰口、拜水忏等。 放焰口是指僧人替丧家念“焰口经”。焰口,佛教所谓地狱中的饿鬼,其腹大如山,喉细似针,一切饮食到了口边,即化为火,炭,也有的说是渴望饮食、口比火焰,故称“焰口”。请和尚放焰口,少则四、五僧,多则几十僧,要设诵经的经堂和和尚起居的经厢屋,招待和尚的酒席要高于客席,有素斋,在诵经中要不时地送茶、糖茶、冰糖茶,以润嗓子,除正席外,早晨要吃早点,晚上要吃夜饭。 做佛事视丧家经济情况,富豪者,送殡念经、逢七念经、百日念经、除孝念经。一般人家只在出殡前一天。此俗纯属迷信活动,建国后已经逐渐被淘汰。

辞灵 即向死者灵魂告别,此仪在出殡前一天夜晚举行,一般在夜间十二点以前,旧时称几更几分。因第二天清晨出殡,死者“上路”,为最后分手,此仪十分隆童,鼓乐喧天,哭声一片,在傧相或支事的安排下,举行辞灵仪式,根据支事(也称礼赞)喊的礼仪程式,逐一进行。

古代在行礼上十分讲究,什么情祝什么礼,都有严格规定,古代九拜之礼是: 一曰稽首:行礼时屈膝跪地,拱手于地,左手按在右手上,头缓缓低至于手前面的地上,并停留较长时间。这是子对父的拜礼。 二日顿首:也称叩头,行礼方法与稽首同,为平辈间拜礼。 三曰空首:又称拜,或拜手。行礼时,屈膝跪地稽手于胸前,与心相平,然后手至地,接着俯头至手。所谓“空”,即头不着地,此礼为男子常拜之礼。 四日振动:行礼时屈膝跪地,两手相击,后再叩拜。 五曰吉拜:是古代丧俗拜礼,行礼时,先行空手礼,缓行顿首礼。 六曰凶拜:也是古代丧俗拜礼,行礼时,先顿首,后空首,服五年丧服者所行之拜礼。.

另外还有奇拜、哀拜、肃拜三种,这是人际交往时的正常拜礼,不为丧俗所用。辞灵仪结束,众亲友散去,此时,死者的长女要向灵堂两旁的“站棚人”即“金童玉女”交待有关事宜,俗称“教童子”,其内容为父母的性格、癖好、食宿行等事宜。交待前,先用针在纸人的耳朵上戳一个洞,以防站棚人是聋子,到了阴间听不到使唤。因次日清晨出殡,此夜有“伴宿”之俗,伴宿亦称伴夜,伴亡,丧家多在棺旁守一夜,以表示“永别”前的奠念。亦有前来吊唁的亲友一起伴柩过夜的。

引魂 亦称“讨五俗”,古代丧俗。把装有粮食的瓶子与口袋放进棺材随葬,谓之“引魂”。此俗始于商封时期,后民间沿袭成为用装有粮食的瓶子和口袋随葬,使死者不受饥饿。

选吉穴、打金井 相墓,选吉穴是丧葬礼仪中的重要一俗,淮安民间认为祖上墓穴选择的好坏,对下代影响极大,如果祖墓葬在风水宝地上,则下代高官厚禄,甚至可以登皇位。如果祖墓风水不好,则家境败落,人丁也不兴旺,故在殡葬时一定要请风水先生或阴阳先生选择“吉壤”,阴阳先生根据晋代郭璞所传的《 葬书》 相墓术,用罗盘为卜具,观其“阴宅”周围的地形,风向,水流等形势,以避祸得福为标准,选择墓穴。

打金井即挖墓穴。在阴阳先生选择好的墓地上,按卜定的方位,破土挖穴。打井挖土时,第一锹土须收藏一边,然后一直至挖好为止,井的大小、深浅,视棺材的大小而定,以容下棺材为宜,穴之深度比棺高五十公分,即落棺后,棺盖离地面五十公分。有的找金井时,如果发现“四对头”,则需重新在墓地上择“吉穴”。“四对头”是:“生对头”、“死对头”、“硬对头”、“软对头”。如果打井时,发现有蛇、蚁、鼠、黄鼠狼等的巢穴,称生对头;如果发现有古墓和朽骨等,称死对头;如果发现块石、大块砂礓等,称硬对头;如果井下生水,称软对头。

如遇上述四对头一者,则需另外择地打井,民间俗称“四不葬”。 抬殇出殡 又称“抬重”、“举重”,即抬棺材。抬重人员称“殇夫”。出殡前,丧家就要请好殇夫,出殡前夜,丧家要专设酒席款待殇夫,死者家属向殇夫安席,以示请之帮忙。殇夫以抬杠抬送灵柩,抬殇人员的多少,视棺材的大小,墓地的远近而定,一般八人或者十六人。民俗规定,棺材在起重后必须一口气送至墓穴,中途不准落地,抬时须十分谨慎,切忌发生事故,否则系对死者不敬,对丧家不吉利。因此,殇夫必须在抬殇中轮换,为了使出殡不发生事故,丧家一直跟随员柩左右,不时问殇夫作揖,以求他们平安抬到墓地。 出殡通常在清晨举行,凡准备随棺下地的人员,早晨必须进食,不得空腹,而且不准吃豆腐。负责举重的殇夫,先准备好“龙杠”、“茼索”,并捆绑在棺柩上,等候支事的安排。出棺之前,先将灵堂的祭桌及祭品搬到大门口,然后由长孝子头顶“亡人牌位”,两旁由表兄弟扶架,从灵堂内将“牌位”请到外面的供桌上,孝子一一向“亡人牌位”叩头。叩毕,孝子分跪在供桌两旁,向吊丧的亲友行礼,礼毕,仍由长孝子将“亡人牌位”用头顶着送回正屋中的供桌上(通常是放在家中堂柜上),永远供奉,或以后供入祖祠。这一仪俗称“回灵”。回灵结束,接着“请棺”,即将棺柩从正屋内“请”到外面来。请棺时,孝子在棺头扶棺,闺女、儿媳等在棺尾痛哭,举重人员分两边,用手托棺底,将棺柩抬到外面,放在两条长板凳上,并将丧盆、倒头饭、引魂灯(亦称倒头灯)以及一些祭品,移出门外。棺柩抬至大门口,殇夫在棺上绑好“龙杠”,孝子跪在棺前,众亲发再次向棺柩磕头,孝子回谢,礼毕,即“起程”。殇夫将棺柩拾起,长孝子双膝跪倒,头顶丧盆,灵柩启动,长孝子将丧盆摔碎,俗称“摔老盆”。同时,殇夫将置棺的两长板凳向前推倒。这时鼓乐齐鸣,哭声一片。前面纸幡、纸人、纸马引路,吹鼓手紧跟,后面孙子扛着“柳魂枝”,再后是撒纸钱的,接着,孝子在棺头领棺,后面是棺柩,拿草把的人(留着垫棺用)和送葬的亲属、吊客及抬筐的人,最后是送葬的妇女,他们一路啼哭,送葬队伍浩浩荡荡。

摆路祭 庄邻戚友,为死者在必经的路上设祭,称“路祭”。在丧家发丧之前,举行路祭者必须事先送去祭贴,以便到时停柩。设路祭者要提前在路旁设置一方桌,桌上摆香烛祭品,送葬队伍遇到祭桌后,立即停柩,祭丧者在棺头脆拜叩首,有的行三拜九叩礼。路祭有二种,一是一家设祭,全家人在路旁等候,并行跪拜礼;一是几家共同设祭,凡参与者都要等候路旁,祭奠时,先由一主祭者跪在棺头行四叩首礼,然后示意将桌上的祭品洒在棺前,完毕再跪拜,接着其他人一一跪拜。在路祭中,孝子一直跪在棺头右旁,向路祭者磕头回谢,祭毕,继续起棺行进。

下葬 墓穴挖好后,即举行“落葬”仪式。落葬时,鼓乐齐鸣,先将陪葬物品放于坑底,并在坑底撒铜钱等硬币,孝子们从坑底将铜钱等检起一、二枚带回,然后将杠索解下,用绳索兜住棺底,将棺缓缓放落坑内。 棺落葬后,鼓乐停,送葬者均解下孝巾、孝帽。此时,孝子也解下孝巾,脱下鞋子,将挖墓穴的第一锹土用衣襟兜回家中。在返回时,一不能走原路(送葬时走的路),二不准回头张望,三是到家后,不能先进屋,要拦门吃块糕点,然后将土倒在门后或者水缸根底。 在棺柩落葬后,将送葬的纸扎,包括幡、轿、马等焚化,焚化时须将放在轿内的四个“轿夫”取出,放于轿之四角,一起焚烧。另外将一对站棚人的脚下支架折断,:“某某上轿”、“某某骑马”。 等孝子离开墓地后,举重人员即用一根红线从棺头至棺尾的井口上拉直,在线的中间系一方孔铜币,用以测定棺柩在井穴中的正中位置,并将“引魂灯”(倒头灯)放在棺头,丢上一盒火柴,然后堆土封棺,直至坟堆高出地面一至二米止。并将“柳魂枝”插在坟的下首,即棺尾的中间,同时把“倒头饭”扣在坟顶上。殡葬完后,众人纷纷返回,但不走原路。走到村头三岔路口时,必须从烧松枝或铺盖的火堆上跨过。 葬毕,阴阳先生和吹鼓手则各奔东西,送丧人一一磕头,脱孝而归。但儿子、儿媳必须同时在前行走,看谁先到家里,迷信认为,谁先跨进家门坎,便为吉利。回家后,孝子们分吃“倒头饭”,其他人必须经烧铺盖的火堆上跨过,并吃专人等候分发的糕点、糖果、然后才能进门。 绕缟子 棺柩送走以后,丧家立刻将死者的铺盖、平时用过的东西及挂在门旁的缟子,背到三岔路口,等殇夫回来路过此处,即点火焚烧。此间,要用锹、铣等工具将铺盖挑起来烧,除芦席留下一个角外,其余东西都必须烧透烧尽。迷信认为,烧过东西,死者在阴间里就可享用,如果烧不透,则会变成残缺,死者也就无法享用了。

送葬回来的人必须从火堆上跨过,并将手中的工具放在火上烤一下,叫“燎龙杠”,俗说可以避邪免灾。殇夫回来后,丧家设酒筵款待,饭毕,死者儿女们都分得死者一件遗物,其他亲友饭后散去。 酒席 一般人家做丧事正常开吊三天,第一天是“家奠”, 又称“小开门”,只有至亲近族吃便饭,第二天是“正吊”,又叫“大开门”,主要酒席在这一天。往往吊客过多,从中午开席直至晚上才能结束,这叫“流水席”。送葬回来后,吃的是“回灵席”,如果是老丧,民间称“白喜事”,也称“喜丧”,在酒席上,有“偷餐具”习俗。即散席后,参加筵席的亲友每人“偷”一、二件,其中有酒杯、汤匙、小碗等。相传喜丧碗、匙“偷”之吉利,带回去留给子孙用,一可避邪免灾,二可以添寿。为了满足吊丧者“偷”碗和匙的习俗,丧家特意准备一小批小棍具,并假装不知道。任其“偷”拿。

谢丧 即孝子感谢吊丧者,有的除吊丧时谢吊外,还在葬后第二天黎明,由一人携地毡,领到附近的亲友住处,作“踵谢”。叩拜过,领者高喊“谢金子啦!”铺下地毡,孝子磕头拜谢。如果路途遥远,则用谢柬谢丧。

圆坟 又称“暖坟”、“暖墓”。丧家于死者葬后第三天,至新坟上添土、奠纸、举哀。一般是孝子率全家老幼到坟上,也有的是凡有服之亲都去,家人要哭绕新坟三匝而后归。

针对不同民族 不同地区 风俗习惯的差别很大 正所谓“十里不同俗”汉族丧葬旧的传统是讲究重殓厚葬,并且夹杂着许多迷信的习俗。汉族自古盛行棺木土葬,葬礼隆重,分殓、殡、葬三个阶段进行。

殓,就是给尸体穿衣下棺。人初死入殓前要给死者招魂、沐浴。殓分小殓和大殓两步。小殓是给尸体裹衣衾,一般用布帛,富庶人家用丝绸,有的皇族用玉衣。大殓是把尸体装进棺材。棺材称“寿材”,男棺刻有“寿”字,女棺刻有“福”字,有的则刻以“福禄寿”三字的合写体。小殓时还要把米放在死者口中,富庶人家含璧、珠等,皇族含玉,近代则含一银元,均称之为“饭含”。大殓时往往随殓一些物品,一般人有衣、被及日常用品等物,富庶人家及皇族随葬物品繁多且贵重。

殡,就是入殓后停柩于殡宫,殡期长短不一,少则3日,多则30天,主要由奔丧者而定。古代多停棺3个月而葬,至多达7个月。汉族传统习俗,父母死亡,儿女必奔丧,否则为不孝。而亲朋好友将来哀悼祭奠死者,称之为“吊丧”或“吊唁”。奔丧者均要丧服。古代汉族丧服分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织麻五种,称为“五服”,用粗、细不同的麻布制成,按亲疏关系不同而穿不同的丧服,称为“披麻戴孝”。近代多用白布做丧服。现代城市一般兴胸佩白花,臂戴黑纱。

葬,就是掩埋死者遗体,即棺木入土。旧俗入葬前往往要看风水、择坟地,谓“择吉地”。送葬又叫出殡。送葬时,古代汉族一般是“孝子”在前执绋,挽柩者唱挽歌。挽歌到近、现代演变为哀乐。亲朋好友写挽词或挽联送葬,到近、现代又演变成送花圈,花圈上写挽联。

古有以人殉葬的习俗(主要是近亲、近臣和近侍,至清朝人殉仍有遗存),后逐渐以陶俑代之,到近代则以纸扎人像伴葬。

葬礼以后,有做七、断七、百日、周年等追悼仪式,并将牌位送归祠堂,这已从葬礼时对人的仪礼转为对“鬼灵”、“祖灵”的仪礼。另外,汉族还有“归葬”的习俗,就是将死于他乡的遗体归葬原籍。

丧事期间,死者亲属要穿孝服,在灵堂守灵。中国古代礼制,把孝服按与死者血缘关系的亲疏分为五等,在现代汉语里还有“五服”这个词,表示血缘关系的远近。孝服用白布做成,这与西方民族穿白衣做礼服的习俗大不相同。清朝时有一英国人第一次到中国来,遇到出殡的队伍人人穿白色衣服,而神情却痛苦悲哀,觉得十分奇怪。在古代,出殡时有人唱挽歌,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生前就为自己写过《挽歌诗》三首。后世的挽联、挽幛就是从古代的挽歌演变而来的。

丧葬仪式规模大小与死者的地位身份密切相关,在封建社会对不同地位身份的人丧仪都有严格的规定。王公贵族、富豪之家常以规模宏大的丧仪来炫耀自己的权势。《红楼梦》里写宁国府死了秦可卿,所用棺材价值数千两银子,由二、三百名和尚道士念经,出殡时的队伍“浩浩荡荡,压地银山一般”。而穷苦百姓连起码的温饱尚且达不到,自然也就谈不上“重殓厚葬”了。有时甚至只能用一片席子包裹一下尸体,草草埋掉。

尊长死后,子孙要在家守二十七个月,其间停止交际和娱乐,做官的也必须离职回家守孝,以表示对尊亲的哀悼,称“守制”

葬礼程序的实例1

设某人享年81岁,男性,军人出身,子孙满堂。

更衣,着军装,穿寿鞋。身盖黄绸,面蒙白绸巾。

衣服上的纽扣要全部剪掉,用布带将衣服系好,但不能打“死结”

初步整容:五官复位,口内置金元宝或一枚硬币。左手握一只金元宝(均为仿制品),右手握一根打狗棍(方便筷)。

尸体用红线绑好,主要是手、脚。家若有猫、狗要看管好,不能接近尸体。(以免死者灵魂被附于动物身上)运至殡仪馆。

家设简易灵堂

遗像:已事先准备好放大照片一张,购专用像框一个。置黑绸带。

供桌供奉:五谷一碗(用五样谷类),香炉一个,备香若干,时鲜水果、糕点旧式也供奉米饭一满碗,上插筷子一双,供大馒头,等。

明灯:采购丧葬物品:黑纱、白花、白布、红布、烧纸、瓦盆(底部有孔)、

纸活:公鸡、白幡、纸马(女用纸牛)、别墅、金银库逝世当日晚,由家属在瓦盆内烧纸,亲友来访亦烧。第二天,到派出所办理注销户口手续。

第三天,出殡。

家属着装

直系晚辈血亲系白孝带,平辈戴黑纱。其他亲属戴黑纱。孙辈在白孝带上和黑纱上缝一小块红布。其他来宾戴白花。

准备的物品:几日烧的纸灰用纸包七小包或七枚硬币、一寸照片两张。

要带的物品:灵堂内的供奉、派出所的死亡证明、死者的衣物、白酒一瓶。

出殡前,将遗像放在头车前面,长子率众晚辈血亲跪于车前,将瓦盆举过头顶,说:“爸爸,您一路走好”,遂将瓦盆用力摔碎,越碎越好,但不可摔两次。将纸公鸡置于头车,意为“金鸡引路”。长子(或长孙)上头车,持幡。

车队的每辆车上都贴有标志。为死者年龄。该死者为81岁,加一天岁,一地岁。则车号为83。逝者为男性则贴在车的左后侧,若为女性则贴在车的右后侧。

也有的地方有撒纸钱的习俗。一路上不停地撒,意为“买路钱”,也有的地方遇过桥时,将纸钱放在桥上,用石头压好。 灵车起头后一般不停车,在遇红灯前,司机算好时间,缓缓前行,在远处等待,当信号变为绿灯时加速通过。

车至殡仪馆前,将纸公鸡抛出车外。(有的地方用活公鸡)

进入殡仪馆后:

领取尸体,办理火化手续。

在办火化手续之前,选好骨灰盒和一小型灵位牌。灵位牌可请工作人员代写。注意男、女的写法:先考、先妣。尸体取出后举行“开光”仪式。尸体从冷藏柜内取出时,长子抱头,其他人抱身,将尸体放到停尸车上。如需要移动时,仍是长子在尸体头部。开光前将尸体身上的红线剪开,将烧纸灰放入纸棺,也有的放入死者的衣袋内,再将尸体放入纸棺。意为子女给的上路钱。

殡仪员指导孝子(长子或长孙)开光。孝子持一棉签,沾白酒或酒精,在死者身上擦一下,名为开光。意为使其身体各功能复活。开光顺序是从头到脚,依次为头、眼、鼻、口、耳、胸、右手、左手、脚。殡仪员说一句,孝子复述一句,然后在该部位上擦一下。例:开鼻光,闻花香;……开右手光,写文章;开左手光,抓钱粮;开脚光,脚踏莲花登开堂。开光辞男女略有不同。

开光时,家属不能哭,更不能将眼泪落在尸体身上。开光后,将尸体交给工作人员化妆。

举行悼念仪式或告别仪式。仪式前要向司仪交待好死者的生平(在家事先拟好),主要来宾的名单,将一张一寸或二寸照版交给工作人员。仪式结束后,尸体火化。同时,在长子的带领下,举行祭奠仪式和烧东西。

将遗像和灵位版供奉好,摆上五谷和水果、糕点,共五样(有的地方是四样),放鲜花、白酒、香烟等。长子先上香一箸,然后按辈份依次上香。按先长后幼、先近后远的顺序。

烧东西。先烧纸几张,然后将死者的衣物等烧掉,再将供品都烧掉。如有花圈,要取下七朵花,留待以后“烧七时”再烧。

烧东西时,将带来的白酒洒在衣物上,以助燃。烧完东西,葬礼结束,将白花,孝带除去。直系亲属改带黑纱。除留下少数几人外,其他人去吃丧宴。丧宴厅外备几盆清水,白酒和糖果,凡从殡仪馆回来的人在进入宴会厅前要先洗手,用酒涑口或含一块糖。

丧宴开始前,家属列队,殡仪员主持。主持宣布:家属对各位亲朋来参加葬礼表示感谢,给大家鞠躬,然后由家属代表讲话。主要内容是感谢,略备薄酒,请大家享用。

丧宴进行中,主要晚辈血亲要到各桌敬酒。

领骨灰。在骨灰盒中,放硬币七枚,摆成北斗星状。然后选大块骨灰放入骨灰盒,最后一快应是头盖骨。

在骨灰盒正面放上死者照片一张。骨灰寄存,结束。

汉族葬礼丧葬办理程序2

讣告乡邻亲友老人亡故,家人要为亡者沐浴、修面、梳理头发、穿寿衣。时间充裕的一般在亡者停止呼吸前即将上述各项做好。大门前悬门头纸 (一岁一条).门上贴挽联,张贴讣告,上书亡者生卒年月、死因、享年、下葬时日、墓地山向、孝子姓名等内容。还要派人去亲友家报丧。死者如属女性,得请“娘家”亲属亲自盛硷安葬。“娘家”亲属到后,里酒上坐,孝子拜伏于地,听其“贵不是”,得到原谅后方能起身。

设灵堂祭奠将亡者按不同辈分安工屋中仰卧,盖“蒙头纸”,以布俊遮掩。灵前摆供桌,上供灵牌,献祭品。烧香、纸钱,工长明灯两盏。供桌前两侧分置草铺,孝子按男左女右跪铺守灵,夜间亲朋相陪。时来吊咱祭莫者,孝子举哀。这其间,孝子麻衣素服、戴孝帽、系细麻绳、穿白鞋。长子城麻冠,为“戴大孝”。男性子孙一律剃光头。

入殓 是将亡者安里棺内,一般在安葬前一天,或出殡前进行。人硷时棺内铺好被褥,备有柏叶,有的亡者手持金、银、玉器等葬品。同时,摆供祭献,称“转饭”。事毕,钉上棺监。棺内忌用铁器,打制棺材只能用木钉。

送葬又称出殡。葬期由“阴阳”根据亡者生辰、亡故时间和坟地山向择定。遇“土旺’须待时日,有在家停尸长达十天半月的。埋葬之日择吉时抬棺出门,称“起炙”。时辰一到,男女家人及宾朋跪拜于庭院,而长子或长孙手持“孝盆“于头顶,跪大门外。鸣炮起棺,出大门,孝子遂将“孝盆”摔碎,阴阳念咒,洒涤药水,清宅毕,大门口举火。亡者生前所用贵重衣物分送家人留作纪念,其余在村外全部焚烧。送葬者4至8人抬棺。孝子以白布系棺,牵引前行。称“扯纤”,并手持“孝棍” (又称哭丧棒)直哭到燕地。长子“孝棍”较短,以后诸子的渐次增长。亲朋及众乡邻手持纸糊的“金山”、“银山”、“纸马”、“童男”、“童女”等陪葬品缓缓而行,沿途所过门口及岔路口皆有人举火,孝子跪拜,有照明送灵魂归天之说。

下葬 下葬前长子亲自到墓穴内“扫坟”,待下葬时辰一到,即把灵枢t于墓穴,先由长子培土三锨,掷锨于地,再由“阴阳”培三锨,后乡邻培土成家,此时孝子举哀,送殡亲友跪拜,焚烧纸钱、“金山”、二银山”等,“阴阳”念祭文,众人祭拜完毕返回。到家门口时备有火堆,送殡诸人须从火上跨过后进门。主人设席款待。

祭祀

葬后第三日早晨,孝子到墓地烧纸,称“服三”。此后,“一七”、“二七”……“尽七”及“百日“均去墓地祭祀,清明扫墓。周年、二周年、三周年忌日,孝子都去墓前祭奠。三周年忌日称“脱服”,孝子到墓前祭莫毕脱去孝服、孝帽焚烧,意味着守制三年,孝期已满。归来后置酒相庆,也有大宴宾客者,其中富庶人家偶有请戏班唱戏庆贺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葬礼简化,剔除许多迷信成分。60至70年代,旧坟一律平毁,建立公墓。80年代,旧葬札复活,以家族建坟、培家。富裕人家有大操大办丧事者,用车辆送殡者也不少见。公职人员及外籍人员故亡,亲友送花圈。亡者生前所在单位开追悼会并参与善后事宜,其余人乡随俗,与一般人没有差别。

中国各时期义地规定

所谓义地,旧时由私人或团体设置埋葬贫民的公共坟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六回:“到得 天津 ,便找到了一处义地,把他祖父的棺材厝了。” 巴金 《沉默集·春雨》:“我们走出了义地,看不见一辆车,只得冒着雨在泥水中走路。”

围荒丈放时,各乡均在不宜种植的山坡、沟岔留有数量不等的义地,供贫无土地和一时不能尸返故里的亡人掩骼埋骴。如城厢北山留地1.3公顷,东山1.5公顷;东二乡1处地94公顷、东四乡桦树河1处地19公顷;南一乡高榆树沟、苇塘沟、三道岗3处地共1 3公顷,南三乡1处地O.17公顷,南四乡白石砬子、影壁山两处地共4公顷,北一乡1处地7.97公顷、北二乡3处地共2.2公顷,北四乡东兴镇街西山1处地6.4公顷、鹿圈沟1处地10.3公顷、平房沟1处地5.6公顷。

1916年10月,回族因“均系客籍,仅能糊口,并无盈余可置葬处,需远送至开原县回族义地入土”,恳请划城西岗地数亩,做为回族义地。经准,回民亡尸始葬于此。此后,各乡义地或募化、或均摊,在荒闲不能垦植处划定义地地界。至1930年统计,新增义地如四区增福村1.9公顷、五区四平村6.7公顷、古年村1.3公顷、哑叭岭1.7公顷、一面山1公顷、八区头道村1.3公顷、半截河村1公顷、公和村1.3公顷、永兴村4公顷,九区砖庙沟25公顷、共和村4.7公顷、包米仓村4公顷,十区那丹伯西山10.9公顷。

解放后,由于侵山造田,义冢零落,范围缩小。70年代提倡深葬、地表不封坟,义地愈见减少。80年代,火葬兴起,义地几无。

丧葬办理程序

一、丧葬办理程序

     1.死亡证明: 

     当亲人去世后,死者家属或单位必须取得死亡证明:正常死亡的,由医疗卫生机构出具医学死亡证明;非正常死亡的,由区、县以上公安、司法部门出具死亡证明。

     2.注销户口: 

     死者家属持死亡证明书到驻地派出所注销户口。

     3.联系火化:

     (1)打电话或派人前往殡仪馆或殡葬服务站联系火化,登记死者姓名、住址、年龄、性别、死亡原因、死亡时间、遗体所在地、死者户口所在地;

     (2)登记家属姓名、住址、电话、与死者关系等;

     (3)预定服务项目,服务时间。

     4.接运遗体: 

     按预定时间,家属持死亡证明在指定地点等候灵车接运遗体。

     5.遗体火化:

     (1)遗体运送到殡仪馆;

     (2)遗体整容;

     (3)遗体告别;

     (4)遗体火化,选购骨灰盒、领取火化证明;

     (5)领取骨灰。

     6.骨灰安放: 

     按选定方式安放骨灰,并领取骨灰存放证。此后,家属持此证明来公墓祭扫。

二、骨灰安葬方式

     1.骨灰堂:室内骨灰架寄存,是目前骨灰安放的主要方式。

     2.骨灰墙:在墙壁上砌格子,将骨灰盒放入,用石板封闭。

     3.骨灰亭:亭式建筑,亭内、外墙可以存放骨灰,类似骨灰墙寄存。

     4.骨灰廊:彩画地上长廊,墙内存放骨灰,石板封闭。

     5.骨灰深葬:将骨灰存入地下室封闭,地上为亭。

     6.骨灰林:将骨灰埋入选择好的树下,做简单标记。

     7.骨灰墓:地下修建墓穴,地上立碑。

     8.骨灰撒海:随时办理登记手续。

三、丧葬祭扫注意事项

     1.丧葬事宜要由国家批准的殡葬单位办理:

     丧葬必须由国家批准的殡仪馆、公墓及殡葬服务站来办理。要直接与这些殡葬单位的服务人员联系,不要找非殡葬服务单位和人员来代办丧葬事宜。

     2.骨灰要安放在合法公墓:

     不要将骨灰存放在非法公墓。非法经营性公墓有两类:一类是指一些乡、村和单位,在未经市民政部门批准和未得到市规划、土地部门同意的情况下,擅自兴建以盈利为目的经营性公墓,对这类公墓民政部门将逐步予以取缔。另一类是乡村办的公益性公墓,它们不得从事经营性活动,只能安置本乡村死亡人员的骨灰。

     3.在异地去世人员的丧葬办理:

     根据有关规定,在异地去世人员,原则上遗体应当在当地殡仪馆火化,禁止运往外地。因特殊原因确需运回原籍的,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1)必须经当地民政部门批准;

     (2)必须在当地殡仪馆进行防腐、消毒等处理;

     (3)必须由当地卫检部门出据的《移运证》;

     (4)必须由当地殡仪馆承办遗体运送业务。运送到安葬地殡仪馆。

     4.祭扫活动须知:

     我国素有在祭扫中烧香、烧纸的习俗,致使每年清明节火灾事故时有发生。为保障骨灰堂公墓、林地的消防安全,维护扫墓活动的良好秩序。严禁在骨灰堂、公墓、林地烧纸和其它动用明火的行为。对违反者,依照国家和当地的有关规定给予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四、移风易俗

     1.保护环境:

     丧葬应当和保护生态环境结合起来,尽量采用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殡葬方式。我国殡葬管理部门提倡火葬方式,并在各个行政区划内都设立了专门的骨灰存放地或公墓。我国除少数人口稀疏的山区仍实行土葬外,绝大多数地区都实行火葬。火葬可以减少占地和环境污染。不得在荒山野外随意设立墓地,那样一方面造成环境破坏,另一方面这种非法墓地得不到政府部门的保护,容易遭到破坏,使故去的人得不到安息。

     2.厚养薄葬:

     赡养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当老人在世时,子女应该尽心奉养,照顾好老人的饮食起居,使老人身心健康、幸福快乐。当老人去世后,丧事要从简,不要铺张浪费,丧事的丰与俭并不代表子女的孝顺与否。

     3.破除迷信:

     在进行丧葬祭扫活动过程中,要坚决禁止任何封建迷信行为。不得借丧葬祭扫搞任何封建迷信活动。

五、遗体接运

     各地殡仪馆有24小时值班电话,可以预定遗体接运时间、预定遗体存放方式、灵车随叫随到。

六、遗体告别

     1、整容:各地有专业整容师,再现亲人容颜,抚慰家属心情。

     2、告别仪式:殡仪馆布置灵堂、奏哀乐、照相、摄像、代写挽联、租买花圈、 鲜花及花篮等服务。

七、遗体火化

     当日火化当日取灰、安放, 多种骨灰盒可供挑选。

八、安放方式

     有骨灰堂、骨灰墙、骨灰亭、骨灰廊、骨灰深葬、骨灰林、骨灰墓、骨灰撒海

九、丧葬用品

     各地殡仪馆均提供骨灰盒、挽联、花圈、鲜花、鲜花篮等服务。

十、祭扫活动

     各地殡仪馆可以提供鲜花、绢花、盆栽花。专门设置焚烧冥纸、物品的地点。

磕头的正确姿势给死人磕头磕几个

中国是一个弘扬佛学文化的国家,我们经常会看见很多去佛寺烧香拜佛的朋友对那些佛或者菩萨都会行一些跪拜之礼,一个是对这些信仰表示尊重,另一个也是希望能够通过这些礼节祈求,得到神佛们的庇佑,但是很对朋友可能都没有掌握磕头的姿势,样式也是千奇百怪的,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分享磕头的正确姿势视频,有些朋友好奇如果是给死去的人磕头要磕几个?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磕头也是一门十分有学问的东西,这就跟着小编来一起学习学习正确的姿势吧!

给死人磕头磕几个

跪拜,在灵堂内跪拜一般是磕四个头,逝世之子女在灵位四周,来人后,别人磕几个头,逝世着子女必须回应几个头,所谓代表长辈回礼,一般是长孙代为谢礼,直属男性和直属女性。

不知道别的地方磕几个头,有三个的还有四的,那里的礼仪是磕四个头,含义为神三鬼四,给神仙磕头三个,给鬼磕头四个.在灵棚内(也就是出殡前搭建的灵棚,不是灵堂。也可以不搭建,地方一般比较固定,每个村落都有固定的地方。)

磕头是九个,这个时候去磕头的一般是逝世者的女婿跟逝世者亲家后辈,这个时候是一作揖一叩拜,磕头四个,是四勤,而逝世者子女也随着叩拜之人作揖叩拜(一般是孙子,侄子代谢。),然后上前三步,再一叩拜,先举香在空中转一圈,然后敬酒三杯(女性不知是否这样。),再后退三步,一作揖四叩拜,磕头四个,是四懒。前后一共是九个,符合三拜九叩首的说法。

在别人前去叩拜的时候,儿子跟孙子在旁边回礼,女儿一般在桌子旁边痛哭。

四勤的含义为一作揖一叩拜,四懒为一作揖四叩拜,中间搀杂一顿隔,日照说法叫四勤四懒一顿隔。

上海长辈去世有什么礼节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讲究“礼”的国度。毋庸置疑,现在是一个全民失德的年代,不过,人固有一死,长辈去世之后,也不乏孝子为其尽忠尽孝。具体都有些什么礼节呢?今天小翔和大家道一道。

步骤
送终:长辈生命垂危之际,作为儿女,应该守护其身边,听取遗言,直到亲人安详地离开人世。

长辈去世有什么礼节
报丧:长辈断气之后,家人要尽快向亲友们发出报丧贴,或登门通报死讯,对远方的亲友要及时告知下葬的日期。报丧的孝子要穿孝服,戴孝帽,到了别人家,不能进门,有人来迎接时,无论长幼,都要叩首。

入殓: 死者入棺前,要为之整容,如剃头、刮脸、换擦洗身、穿寿衣等,然后再以白绸(有的地方 也用纸钱)掩面。民俗以为,不能给死老穿皮衣皮裤,否则死者会转世为兽;为死者穿衣时 ,不要将眼泪滴到死者身上,否则以后做梦就见不到死者。有的地方要求为死老配木梳一把 ,镜子一面。 在死者死后的二十四小时内,要由专人选择好时刻,正式将尸体移入棺中,入棺时,死者一般是头朝里脚朝外。但在江苏徐州及周边地区,却是脚朝里头朝外。

守铺:死者的家人在老人死后到正式放入棺材期间,要昼夜轮流守护在死者铺侧,以示服孝,叫做” 守铺”。死者入棺之后,家人守护、睡卧在棺旁,叫”守灵”,也叫”困棺材”。

搁棺:因为要选择吉日吉地安葬死者,因此,可能要停枢在家,称为”搁棺”或”停棺”。”搁棺 “的风俗,在古代常见,一般要搁七天,有的甚至搁棺十几天,几个月,现今则不常见,即使搁棺,时间也不长。

居丧:居丧是指死者家人后辈自死者断气时起服丧。男子不穿华丽的衣服,穿草鞋(现在已不常见) ;妇女则要脱去身上的装饰品,脱下彩色衣服。男女各依其与死者关系的远近,穿孝服,戴 教帽。孝子在居丧期间(一般为一月或百日)不能理发,不能同房,不能会晤亲友、参加宴会 、进寺庙等。尤其是在安葬之前,这些习俗必须严守,否则不吉。

吊唁:吊唁是丧葬礼俗中比较重要的内容,吊唁的方式因各地风俗不同而有区别。吊唁时,与死者 关系的远近不同,吊唁的礼数,方式也不同。 死者子女在接到讯息以后,首先要哭悼,然后问明死因,尽一切努力尽快上路奔丧。临到家时,要”望乡而哭”,出嫁的女儿,有的甚至一路哭来。到家后,先要在灵前跪叩,哭悼, 直到有人安慰才停止。亲朋友邻,虽不至于和孝子一样悲痛,但也要尽量表现得比较哀痛 一些。 亲友前来吊唁的时候,孝子要陪同。比较亲近的亲友,一般要在灵前正式举哀哭悼,直至有人劝慰。如果不是较亲近的亲友,则可以在灵前烧化几张纸钱即可。 亲友前往吊唁时,一般都要携带礼品或礼金。礼金用黄色、蓝色签封好,在正中的蓝签上写 上”折祭×元”。”奠敬×元”的字样。礼品有匾额、挽联、挽幛、香烛、纸钱等。

接三:接三也叫”迎三”、”送三”。民俗认为,人死了三天,他的灵魂要正式去阴曹地府,或者 被神、佛或神、佛的使者迎接去了。并不是每一个人死后都能进入天堂,但若在死者去世三 天灵魂离去的时候,为他请僧众念经礼忏或者放焰口救度恶鬼,就能使死者赎罪积德,进入 天堂。相对于神来说,是迎接死者的灵魂进入天堂;相对于死者亲友,是送别死者的灵魂进 入天堂。因此,这个仪式叫”迎三”,也叫”送三”。送三时,要用纸扎一些车马,以供死 者上路时用。 放焰口是接三中最重要的礼俗。据说焰口就是饿鬼饿鬼,在地狱受苦受难。民间举行仪式, 摆放三宝,即佛、法、僧,便可以让饿鬼得到救助,脱离苦海。焰口有佛教《瑜伽焰口》, 比较常用。还有道教的《缸罐焰口》。 在丧葬礼仪中,还有做道场的。其作用与放焰口类似,这种道场常由僧人、道士一起做。

出殡:出殡又叫”出山”,出殡要先请阴阳先生选择吉日吉时,叫做”开殃榜”。出殡之前,先要 辞灵。先装”馅食罐”,把最后一次祭奠的饭食装在瓷罐里,出殡时,由大媳妇抱着,最后 埋在棺材前头。然后是”扫材”,即把棺材头抬起,孝子放些铜钱在棺下,然后用新笤帚、 簸箕扫棺盖上的浮土,倒在炕席底下,取”捎财起官”的意思。 出殡的程序为:先转棺,将棺材移出门外,再抬起棺材头,备好祭祀用口,由礼生主持礼仪 ,丧主跪拜,礼生读完祭文后,由僧道引导孝男教妇”旋棺”,在棺材周围绕行三圈之后, 再用绳索捆好棺材,盖上棺盖。 抬棺即将起行,送葬队伍也要准备好,一般是长子打幡在前,次子抱灵牌,次子以下的孝属 们持裹着白纸的”哭丧棒”,大儿媳抱”馅食罐”。准备妥当后,即可起杠,伴随起杠,还 有两项礼仪:一项是把死者生前所用的枕头拆开,把里边的荞麦皮等和枕头套一起烧掉;另 一项礼仪是”摔瓦”,即把灵前祭奠烧纸所用的瓦盆摔碎。这个盆叫”阴阳盆”俗称”丧盆子”,不过也叫”吉祥盆”。这个仪式很重要,摔盆者一般是死者的长子或长孙,是关系非 常近的人,如果无儿无孙,而不得不由别人来摔盆,这一仪式就会使摔盆者与死者的关系变 近,甚至确立财产继承关系。摔盆讲究一次摔碎,甚至越碎越好,因为按习俗,这盆是死者的锅,摔得越碎越方便死者携带。瓦盆一摔,杠夫起杠,正式出殡。送葬队伍随行。 出殡的顺序一般为: 草龙–铭旗–孝灯–吉灯–放生笼–铭旌–香亭–像亭–魂轿–纸桥- -乐队–灵柩–遗族–僧道–金童玉女–送葬亲友。 当然,各地风俗不同,出殡的队列、形式也有差别。富裕人家仪式隆重讲究,冥器齐全,穷人家的葬礼,则可能要简单得多,讲究也会少一些。 在传统丧礼出殡路上,还有几项礼仪。如扬纸钱,摆茶桌路祭等。 扬纸钱是扬撒由白纸做成的状如铜钱的纸钱,一般由专人在孝子前面扬撒。在起杠后,遇有 路祭,经过十字路口,河沿,桥梁祠庙,城门,以及下葬时,都要扬撒纸钱。 茶桌和路祭棚多为丧家的亲朋摆设,对丧家表示哀悼和慰问。茶桌供孝子和亲友饮水,孝子 要跑下叩谢。路祭是指在出殡队伍所经之路设供桌或祭棚,祭奠亡灵,遇有路祭,送葬队伍 一般要停柩进行祭奠和答谢,祭奠完毕即起棺继续前行。

杨行已是一个殡仪馆的代名词

几个月前,由于工作的调动我把家搬到了上海西北角的杨行。这是一个古老的地名。南宋迁时杨垕来此地经商落户,商民共信,聚集成市,因西靠沙浦河,后称白沙镇。2000年政府正式将宝山镇附近等地划分为杨行镇。

如今在上海市民的眼中,杨行已是一个殡仪馆的代名词。无论如何算是地处偏远的,以至于有这么一个玩笑:这地方还是有一些方便的,若是到了觉得自己不行了的时候,不用喊殡仪馆的车,自己慢慢走过去便是了。只是开这玩笑的也是个乐观人儿,下一刻便恢复了心情:它总不见得就地取材吧?

说来那幽冥之地离宝安公路站不远,我曾有缘在傍晚的时候来过地铁站,还在那个霜寒露浓的冬夜认识了一个地铁站里的工作人员。

那天恰逢大年夜,望着满屋团聚的亲人却忽地惦着驾鹤西游的太老爷,于是扔下看着春晚的一大家子冒冒然搭上了地铁,一路向北。

出站的时候碰巧姑娘的母亲打了一个电话来。现在的手机音量不小,我也正是耳聪目明的年纪,倒也不是故意听了个分明:

“闺女,什么时候回家,大年夜的菜准备的都是……”

“我今天加班……”

姑娘进了车站,不多时换了一身黑色的羽绒大衣出来,坐进了客服中心的亭子。从姑娘的脸上看不到什么情绪,没有焦虑也没有不安,只是这一身淡然却让人不自觉的泛起一阵心疼。

她,是不是已经习惯了这样的日子?

回去吧,为了已然逝去的和尚在身边的亲人,也为了这个素不相识的姑娘写上一笔,用一支秃笔研磨出这冰冷的夜,涂划出这厚重的情,雕镂出这温热的心。

上海市宝山区殡仪馆(杨行火葬场) 公交

上海市宝山区殡仪馆(杨行火葬场) 地址:宝山区宝安公路111号(蕰川路口) 附近交通: 蕰川路宝杨路-公交车站途经公交车:172路 杨鑫路蕰川路-公交车站途经公交车:705路, 宝山15路, 宝山5路, 宝山7路 地铁1号线宝安公路站1号口出,沿着蕴川路往北走到宝安公路右转,往西走450米就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