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身后事谁管

今年1月11日上午,我去杨行殡仪馆参加一位老邻居的追悼会,因逝者刚从单位辞职,新单位还未去报到,新建的小区还没有成立居委会,不知道该由谁来致悼词。于是,家属请我以老邻居的身份担此重任。由于我和逝者从小一起长大,因此悼词写得情真意切,读来声情并茂,让追悼会始终处在缅怀逝者、亲情交融的氛围中,相比以往参加过的由单位或社区派人来一读程序化的悼辞词来说,气氛和效果完全不同。

出了殡仪馆,在前往饭店的路上,突然又接到一位邻居的告急电话,一位57岁的逝者下午4时在西宝兴路殡仪馆大殓,因病退多年一时找不到原单位,居委会又以“不是孤老、不是党员”为由拒绝参加追悼会,情急之下,请我救场致悼词。

到了饭店,朋友们议论纷纷,“只见过为明星演出救场的,没见过致悼辞救场的”,“只见过公关吃喝赶场的,没见过为死人赶场的”。

在朋友们的调侃中,我匆匆吃完豆腐羹饭,由于时间紧迫,由办丧事的“一条龙”老板开车,终于在下午3点把我从上海的最北端送到西宝兴路殡仪馆,见到在那儿焦急等待的逝者家属。我拿到逝者的简历后,匆忙书写悼词,就这样,追悼会在4时准时进行。

之后,每每想起这段经历,总是感慨万分,唏嘘不已。不知从什么时候起,逝者家属常常会为找不到一个致悼辞的人纠结烦恼。随着本市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有关部门是否对此能有一个更明确、更人性化且更具可操作性的制度安排,以便让死者安息,让生者释然。

怎一个乱字了得

家母是从上S三厂退休的,随着劳动制度的改革,在关停并转中被上S一厂兼并,以后该厂又关了门,万余名工人退的退,下岗的下岗,退休人员全部转入上级主管公司退管会。然后,上级公司与另一家公司合并,退休工人很多,又集中在一起,退管会之大,竟然管理着近20万退休人员。

家母逝世后,家里本来就乱成一锅粥,又要联系退管会,于是东寻西找,费了很大的劲,打了几十个电话,转了不少的单位,才找到有关部门。到了退管会,也不是顺顺当当,只见柜子里捧出厚厚的花名册,几个人分头寻找,翻阅了不少时间,才找到家母的名字。

原来,家母退休39年了,档案关系转了许多地方,等找到家母的资料,已经精疲力尽。幸运的是,能够找到资料,已经很不容易,据说,还有不少人根本找不到资料。这种乱哄哄,令许多老人的子女们抱怨连连。另外,令人不解的是,给我母亲致悼词与我邻居的父亲(上海S七厂)致的悼词,大同小异,且为同一个人。

现在,从工矿企业退休的人,大多数已经没有原单位了。职工是从厂里退休的,原有公司的地址都不知道在哪里,后来又合并到其他公司,老人的身后事,子女们更是无法一下子找到了。如何改变这种乱哄哄的局面?建议通过地区工会管起来,这样处理起来可能顺当些。

你们不能卸肩胛

白奶的老伴白爷,某高校总务处长,离休干部。白爷健在的时候,白奶会带上纠察袖章,坐在楼门口,那段日子,左邻右舍从未少过一样东西。

不知道是何原因,白奶与其子女没有一个随白爷落户上海,于是成了“三无”人员,无户口,无工作,无劳保。好在白爷收入尚可,养活老伴衣食无忧。但打工潮一来,那些孩子们拖家带口来到上海,名曰“打工”,实为“啃老”。白奶每日好生招待,白爷里外忙个不停,两个月后,白爷再也经不住折腾,住了医院。

诊断结果:癌症晚期,告知准备后事。子女见无人打点一日三餐,顿时作鸟兽散。

白奶无奈,电话通知小辈,众子女这个说有事,那个说没空,白奶气得直骂娘。白爷走的时候除了白奶就是左邻右舍。悼词是校党委书记致的,但致答词的肯定不是其子女。以后白奶渐渐痴呆了,终日以泪洗面,一言不发。

白爷先走,白奶的后事谁来料理?老家换了N届支部和村委传来话,压根就不知道有这么个人。白奶从“三无”人员漂移到“三不管”人员。高校不能管,当地不想管,子女不愿管。子女是老人身后事的第一责任人,此乃天经地义,但甩手不管的现象时有发生。

如此看来,除了政府职能部门和社会各级组织要大力关心外,舆论要遣责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法律也要细化相关条文。还要告诫那些“躲猫猫”的子女,躲是躲不掉的,你们必须站出来,要担起道德义务和法律责任,不能卸肩胛!

这个过场必须走

前不久,参加同事老秦父亲的大殓。殡仪馆工作人员主持,没有单位的悼词,直接由老秦致答词。老秦沉痛地说:父母好不容易将四五个子女带大,并一个个成家,到了晚年应该享受幸福生活时,不料父亲病魔缠身,不治离世……

在老秦致答词时,有人小声议论,怎么没有老人单位或退管会派人致悼词?大有相关组织不负责任的意思。事后,我问老秦,你父亲单位怎么不派人来?他说父亲退休的单位很早就倒闭了,退管会也找不到。父亲逝世后,家里事很多,一桩桩要处理,事情就这么办了。 

是啊,如今退休职工社会化管理,以后老人的身后事,如丧葬费、抚恤金、单位为职工办理的大病治疗保险费等如何办理,在开追悼会作最后告别仪式时,可能一下子找不到原来单位或相关接收单位,怎么办?

中国人历来讲究名不正言不顺,有单位领导参加,说明逝者生前在单位表现不错。单位派人主持并致悼词,不仅对家属对亲人,都是一种交待,更是对逝者的一种“盖棺论定”。有人认为,让单位致悼词是形式主义,致不致悼词没有多大意思。多少年来,人们在心目中对组织的观念,是根深蒂固的,是抹不掉的。单位致悼词,这是逝者的荣耀,也是一个家庭的骄傲。因此,单位致悼词,是不可省略的一环,这个过场必须走。

悼词答词“一肩挑”?

追悼会,是生者和逝者的最后告别场所,由于是最后一面,所以追悼会哭哭啼啼,甚至哭天抢地都是常态,因为中国人历来认为不哭不孝顺,不孝是被认为大逆不道。

为了让人觉得自己是孝子贤孙,追悼会越隆重越好,排场越大越好,规格越高越好,似乎这样才对得起死去的亡灵。   

现在的追悼会,形成了一种四段式的仪式,先是默哀三分钟(后来有好事者称难过三分钟),然后是单位致悼词,接下来家属致答词,最后是向遗体告别。

致悼词是仪式中的重头戏,由于社会的浮躁,致悼词成了程式化,悼词中除了姓名和性别不一样,其他都一样,对于如此不负责任的“悼词”(其实,根本算不上是悼词了),让人不可理解的是,丧家竟然无动于衷。

有识之士对此深恶痛绝,认为这不仅是对逝者的亵渎,更是对生者的不敬。他们质疑,今后让谁来读悼词?一个人离开单位直至去世,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单位早就对此人淡忘。何况,现在的人经常跳槽,哪像我们那时“从一而终”?单位和个人除了工作上的关系,其他并无“瓜葛”,再让单位致悼词还有什么意义?与其这样,还不如让家属悼词答词一肩挑。只有家属对逝者最了解,最有发言权。

米兰.昆德拉在《生活在别处》里写道:“这是一个流行离开的世界,但是我们都不擅长告别。”既然不擅长告别,那就在告别的形式上有点创意吧!